近年,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網絡金融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為犯罪分子實施詐騙提供了新的“業務領域”,金融詐騙和消費侵權案件屢有發生。
據最高法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金融詐騙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統計,2016~2018年我國金融詐騙案共3.34萬余件,并呈現出專業化、精細化、流程化作案的趨勢,使很多家庭蒙受損失。因此,提高大家的金融素養,讓大家深入了解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依法救濟的能力刻不容緩。人行開封中支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結合近年發生的金融案件,有針對性總結出幾點防范要點。
正確識別金融違法廣告
目前,在人們的生活中,金融違法廣告防不勝防,嚴重干擾了大家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正確選擇。據官方統計,2018年國家共查處互聯網廣告違法案件23102件。
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識別金融違法廣告。如金融廣告中對金融產品或服務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風險責任是否有合理提示或警示,是否標明“投資有風險”字樣等。是否在未提供客觀證據的情況下,對過往業績作虛假或夸大表述,或者有明示或暗示保本、無風險或者保收益等,或使用“國家級”“最高級”“最佳”等用語和貶低其他經營者的商品或服務的。
不明網站鏈接勿登錄
因個人信息泄露等原因,我們經常會接到許多通過手機發送的短信鏈接,內容大多以誘發大家好奇心開始,如:“×××,這是您孩子的在校成績單”“×××,這是您老公和別的女人的合影”“×××,您中獎了”等。大家收到此類短信不要急于點擊,要先電話咨詢發卡行客服,了解情況。
假如不小心點擊了鏈接,也不要驚慌,可以按以下流程操作:如有網上銀行,立即登錄網銀把資金轉到安全賬戶或者網銀掛失,沒有網銀的馬上撥打發卡行客服電話口頭掛失,然后前往網點辦理正式掛失,報警并保存好相關證據,為最大限度地減少自身資金損失奠定基礎。
妥善保管銀行卡及網銀介質
一方面,大家要奉行“安全用卡不轉借,支付密碼不外泄”的原則。妥善保管自己的銀行卡、網銀介質密碼,不要告訴他人更不要交他人使用,密碼要定期更換,密碼不要預留易破解的密碼,如手機號、生日、多位重疊數字等,更不能將密碼寫在存取款介質上面 。
另一方面,要將磁條卡更換為芯片卡,開通短信提醒功能,及時掌握自己賬戶資金流動情況。如發生資金盜刷,可以就近在ATM機辦理一筆存取款業務,保存好憑證以證明自己在本地且卡未離身,可為追回被盜資金提供依據。
維護個人信用記錄
《征信業管理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征信機構對不良信息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五年;超過五年的應當予以刪除。”生活中,部分人缺乏理性消費意識,消費后沒有能力歸還貸款,也有很多人由于工作忙忘記還款等原因產生不良信用記錄,這對信用卡的申請、信用卡提額、銀行貸款、買房買車,甚至找工作都有一定的影響。
文章轉載自 開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