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字體:      】  打印
基礎設施REITs:嶄新階段與投資契機
發布時間:2020-05-09 17:09瀏覽次數:


基礎設施領域公募REITs試點正式起步

日前證監會、發改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相關工作的通知》,標志著境內基礎設施領域公募REITs試點正式起步。《通知》對基礎設施REITs的重要意義給予充分肯定:短期看有利于廣泛籌集項目資本金,降低債務風險,是穩投資、補短板的有效政策工具;長期看有利于完善儲蓄轉化投資機制,降低實體經濟杠桿,推動基礎設施投融資市場化、規范化健康發展。中國基礎設施領域REITs的探索由來已久,2016年12月發改委與證監會聯合發布《推進傳統基礎設施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共同推動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進一步支持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2019年6月,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韓志峰在中國REITs論壇2019年年會中表示,推動基礎設施REITs具有重要意義,基礎設施REITs盤活存量資產收回的資金,可以為新的補短板項目提供資本金,形成投資良性循環。2020年1月證監會召開的2020年系統工作會議中表示要穩妥推動基礎設施REITs試點,本次《通知》的出臺可謂是千呼萬喚,后續有關稅收等具體的配套政策有望陸續發布。基礎設施公募REITs對基建投資以及基建板塊的影響可以歸納為三點:嶄新的階段、絕佳的契機與難得的機遇。

image.png

嶄新的階段:存量時代的內生循環 

REITs是以發行權益投資證券的方式募集資金,并將資金專門投資于不動產領域,將投資綜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給投資者的一種產業投資模式,其之于原始權益人而言是一種權益融資工具,而對于投資者則是一種投資標的,公募REITs具有流動性高、收益穩定、安全性強等特點。REITs在海外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以美國為例截至2019年REITs數量超過200只,市值規模超多1.3萬億美元,其中基建REITs所占比重約為11%。

image.png

image.png

公募REITs之于基建投資意義深遠,雖然其發展壯大需要經過從零到一、從一到多的階段,但其必然將加速中國基建投資進入新階段的步伐,新的階段包含三個層面的含義:1、首先從投資規模來講,我國基建投資正經歷從增量向存量的切換;2、從基建的融資方式而言,地方政府經過十年的杠桿擴張,目前正面臨收支不平衡造成的債務壓力,這種不平衡既要訴諸于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的重新平衡,也要依賴于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的重構;3、基礎設施REITs的到來以及放量有望改變基建的融資方式,既存量支持增量,基建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內生循環。

我們在深度報告《經濟危機與基建周期》中對最近二十年的基建投資進行了系統的復盤,中國基建經過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十年內生擴張、次貸危機之后十年的杠桿驅動(地方政府),目前正步入存量波動的階段,并且是以小周期的形式進行切換。對存量階段的判定一方面在于中國城鎮化正在放慢,且基于長波視角的中周期已經開始切換,另一方面在于2008年以來支撐基建擴張的原有融資模式經歷了供給側之后,已然衰弱。

image.png

從基建資金演變的方式來看,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998-2007年、2008-2019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央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國債與信貸支持完成了基建的刺激,之后從2001年開始基建投資進入內生擴張的階段,這一階段基建的快速持續擴張并沒有帶來地方政府杠桿的明顯上升,核心在于這一時期中國GDP在國際化、城鎮化、工業化的共振驅動下快速增長,地產繁榮,財政實力獲得了極大充足,基建的擴張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次貸危機與四萬億之后,基建進入杠桿驅動的階段,這一時期基建的每一次擴張都伴隨地方政府債務的快速膨脹,且每一輪基建小周期的資金組合都不一樣,大致經歷從表內到表外再到表內的過程,這一時期基建被反復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

image.png

image.png

站在當下這個時點,新一輪基建周期已經開啟,基礎設施公募REITs的推出無異于及時雨。北大光華學院在報告《中國基礎設施REIT創新發展研究》中測算,截至 2017 年我國基建存量規模為 113.68 萬億,如果REITs發行占比為1%,已經是萬億體量。可以看出,基于目前中國龐大的基建存量資產,REITs的潛力是巨大的。基礎設施REITs的發展壯大之于基建投資的意義不僅在于融資方式的革新,更在于可能開啟了中國基建投資的內生循環,即以存量資產支持增量擴張。標準REITs的公募基金屬性決定了其資金來源的多元性,從而決定了基建融資的多元性,未來投資基建的群體不止包括政府、銀行、保險等,可能還包括個人。

絕佳的契機:天時、地利與人和

重大政策的推行必然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或者契機,基礎設施REITs推進的契機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寬松的流動性。新冠疫情的沖擊造成了目前全球極度寬松的流動性環境,部分國家已經出現負利率,危機面前的政策調控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擇手段的。疫情造成的全球經濟衰退已經成為共識,是否嚴重至蕭條尚需觀察。但可以預判的是由于經濟恢復需要與債務壓力,低利率的環境可能將成為常態。寬松的流動性與較低的利率使得基礎設施REITs這種穩健型的中低收益率資產具備一定的吸引力,此為天時。這一點與PPP是非常相似的,PPP推出是在2014年,但正式爆發是在2016年,2016年寬松流動性環境下的資產荒是引爆PPP的導火索。

image.png

二、投融資項目集中進入運營期,供給充沛,政策友好。2016年以來的第三輪基建小周期是以投融資改革為主旋律的,大量BOT、PPP等投融資項釋放,2016-2018三年PPP成交總量累計超多十萬億,根據PPP項目3-5年的施工周期計算,未來三年PPP等投融資項目將集中進入運營期。2019年國企央企收入增速創2013年以來新高,并伴隨著投資現金流的大幅流出,意味著PPP的施工正處于高峰,即將進入運營階段。本來就龐大的存量資產,加之較大規模新增資產,基建運營資產的供給非常充沛,此時推出基礎設施REITs,可謂恰逢其時,此為地利。

image.png

image.png

三、原始權益人充足的參與動力。基礎設施REITs的原始權益人主要包括政府(城投平臺)與基建國企央企。中國的基建擴張過程中,國企央企的融資屬性越來越強,因此沉淀了大量的運營資產。隨著新冠疫情的沖擊,新一輪基建投資的擴張已經開啟,作為基建項目的主要發起方,地方政府目前正面臨收入和債務的雙重壓力,經濟下行與地產周期回歸沖擊公共財政收入和土地財政收入,而經過多年的基建擴張,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已經不堪重負,基礎設施REITs推出為地方政府平衡資金壓力和穩增長的目標提供了工具和渠道。企業層面,目前地方國企和央企均面臨降杠桿的壓力,基建國企資產負債率只降不增,央企則要在2020年將資產負債率降至75%以下。最近幾年國企央企運用了各種工具降杠桿,比如永續債、債轉股、資產證券化、拆分上市等,而轉讓資產也逐漸被企業采用,比如中國中鐵、葛洲壩、中國交建等都有轉讓高速公路運營資產的案例。總而言之,在目前的環境下,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基建企業均有一定動力參與基礎設施REITs,提供優質運營資產。

image.png

難得的機遇:基建周期終有新邏輯

從年初到現在,在基建短周期確定開啟的背景下,基建藍籌滯漲,在基本面確定性改善、估值處在相對底部的條件下,仍然不受市場青睞,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市場已經嗅到了存量時代的到來,質疑基建擴張的持續性;2、雖然基建小周期已經開啟,但市場質疑短期基建擴張的力度;3、由來已久的討厭基建的商業模式:大量的墊資與糟糕的現金流。短期我們很難區分哪一種因素是主導因素,但基礎設施REITs推出為基建行業帶來的想象空間:從宏觀層面而言,龐大的基建存量資產有望為增量投資提供較強支持,從而基建投資有望實現一定程度上的內生循環,這是重大改善;從行業層面而言,基礎設施REITs為龍頭企業提供了新的權益性融資工具,從而騰挪出更大的空間提升集中度,抵抗存量階段行業規模收縮的壓力;從微觀層面而言,基礎設施REITs有望重構基建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流量表,基建國企央企目前處在大量投入資金換取運營資產的階段,基礎設施REITs作為一種權益性工具,通過盤活存量資產改善基建企業的現金流和資產負債率,提高資產周轉率,從而優化基建的商業模式。以上三點的實現雖然都是以基礎設施REITs的放量為前提,但就中長期而言,這個邏輯是大概率會被證實的。基礎設施REITs必然會經過從0到1、從1到多的過程,但如果以中周期的視角看待即將到來的存量時代,應該對這個邏輯抱有充分的想象力。

短期而言,基礎設施REITs的推出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政府擴張基建的態度:基建是要擴張的,只是不能完全走老路子。結合基礎設施REITs和基建小周期,基建板塊的投資就可以歸納為:短期擁抱周期熱度,龍頭集中度提升實現超越行業的彈性;中期基礎設施REITs有望優化中國基建投資格局,優化基建商業模式,總而言之基建短周期中終有新邏輯可講;加之目前基建藍籌與消費、科技、醫藥板塊巨大的估值差,基建板塊的投資價值是比較顯著的。如果還要打一個比方的話,基建板塊就像“一堆干徹底的柴”(周期向上、估值底部),基礎設施REITs就是那一絲“火光”,而寬松的流動性就像一片“晴天”

image.png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李迅雷金融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