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SSER PARTY BUILDING WORK

黨群工作

【字體:      】  打印
掃黑除惡的支撐 人民群眾的期待(轉載)
發布時間:2019-04-17 09:51瀏覽次數:

掃黑除惡的支撐 人民群眾的期待
——解讀全國掃黑辦發布的“兩高”“兩部”關于辦理“套路貸”“軟暴力”刑事案件等4個意見

4月9日,全國掃黑辦在京首次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印發的《關于辦理惡勢力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關于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關于辦理黑惡勢力刑事案件中財產處置若干問題的意見》《關于辦理實施“軟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等4個意見。

隨著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全面深入推進,大批涉黑涉惡案件陸續進入起訴、審判環節,對準確適用法律法規,依法嚴懲黑惡勢力違法犯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央政法委秘書長、全國掃黑辦主任陳一新看來,全國掃黑辦推動制定這4個意見,對于提高涉黑涉惡案件辦理質效,依法準確及時地打擊黑惡勢力違法犯罪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來自全國政法工作戰線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4個意見的新內容、新理念及其將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

瞄準黑惡勢力的經濟基礎來發力

徹底打擊、鏟除黑惡勢力犯罪,就必須徹底鏟除黑惡勢力的經濟基礎,使其失去滋生的土壤。

“2019年我們在辦理一起‘汽車抵押’方式的‘套路貸’涉惡集團案件時,發現涉案人員在將被害人抵押的車輛開走后,拒不供認車輛藏匿地點,導致車輛無法找到,只能判決‘返還’而無法落實。”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人民檢察院公訴部主任陳慧芳舉例指出。

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人民檢察院員額檢察官孟凱坦言,在《關于辦理黑惡勢力刑事案件中財產處置若干問題的意見》出臺之前,司法機關對涉案財產范圍的確定、如何全面收集證據、如何采取相關措施、如何執行等都缺乏明確規定和可操作性,給掃黑除惡及“打財斷血”帶來一定的困難。

意見出臺后,這些問題將得以有效解決,黑惡勢力刑事案件涉案財產處置進一步實現有法可依,打擊效果凸顯。最高檢副檢察長、全國掃黑辦副主任陳國慶指出,《關于辦理黑惡勢力刑事案件中財產處置若干問題的意見》對涉黑惡財產范圍及處理方式、程序作了明確規定,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證依法摧毀黑惡勢力的經濟基礎。

“這從制度上重視并加大了對涉案財物的處置力度,以保證從經濟上遏制黑惡勢力死灰復燃的可能性。”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萬毅解釋道,在《關于辦理黑惡勢力刑事案件中財產處置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第16條中,明確規定了關于第三人非善意取得涉案財物應當依法追繳的情形;在第22條對于“收益”的界定中,將聚斂、獲取的財產投資、置業形成的財產及其收益列在其中,對于涉案財物的追繳力度不可謂不大。另一方面,對深挖打擊黑惡勢力犯罪相關經濟犯罪,例如洗錢、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收益等作出了規定,遏制和打擊了黑惡勢力犯罪衍生、牽連、依托的其他犯罪行為,不可謂不全面。

 抓住“套路貸”犯罪中“套路”行為的要害

“套路貸”是近年新出現的非法占有型侵財類犯罪。在專家學者看來,“套路貸”主觀上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與客觀上的騙財討債所玩弄的種種“套路”相結合,是傳統高利貸與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結合后的“升級版”。

專家介紹,常見的“套路”主要是:制造民間借貸假象,誘使或迫使被害人簽訂“借貸”或變相“借貸”“抵押”“擔保”等相關協議;制造資金走賬流水等虛假給付事實;故意制造違約,肆意認定違約,或毀匿還款證據;惡意壘高借款金額;最后借助訴訟、仲裁、公證或采取暴力、威脅以及其他手段,實現非法占有被害人財物的目的。

“《關于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了‘套路貸’與民間借貸的界限,對依法嚴懲‘套路貸’犯罪作出明確規定。”最高法副院長、全國掃黑辦副主任姜偉表示。

“套路貸”犯罪偽裝手段多,其所侵犯的合法權益具有復雜性,因此把“套路貸”與一般民間借貸明確區別開來,并不是容易的事。犯罪分子所使用的“套路”若明顯具有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特征,屬于詐騙罪中的詐騙行為;而暴力型索債可能構成搶劫罪、敲詐勒索罪、故意傷害罪、非法拘禁罪、侮辱罪、尋釁滋事罪等;就虛假訴訟型的索債行為而言,行為人通過虛假訴訟的方式,借助司法的強制力侵占被害人財物的行為可以構成三角詐騙犯罪。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盧建平介紹,《關于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認為“套路貸”犯罪的行為特征從整體上表現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被害人的財物,因而一般以詐騙罪定罪處罰。這可謂抓住了“套路貸”犯罪中“套路”行為的要害,牢牢把握住了“套路貸”犯罪的整體屬性。

“同時,根據新規定,‘套路貸’犯罪過程中構成詐騙、敲詐勒索、非法拘禁、虛假訴訟等多種犯罪的,將根據具體案件事實和不同情況,依照刑法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予以數罪并罰或者擇一重處。這與‘索債’行為階段的行為所具有的可能符合不同犯罪構成要件的特征相吻合,值得肯定。”盧建平指出。

精準認定和打擊“軟暴力”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破壞生活設施、設置生活障礙、貼報噴字、拉掛橫幅、燃放鞭炮、播放哀樂……當前“軟暴力”已經成為黑惡勢力實現組織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黑惡勢力為暴力、威脅手段違法犯罪易被打擊而采取的規避性措施。

公安部副部長、全國掃黑辦副主任杜航偉指出,《關于辦理實施“軟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了“軟暴力”基本概念、表現形式、客觀認定標準,有利于準確認定采用“軟暴力”手段實施的具體違法犯罪。

“精準細化是新規定的重要特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程雷指出,《關于辦理實施“軟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根據過去長期的司法實踐特別是2018年掃黑除惡專項行動過程中的執法司法經驗,對“軟暴力”犯罪手段的通常表現形式進行了詳盡的列舉。斷水斷電、堵門、驅趕從業人員、聚眾哄鬧滋擾、攔路鬧事等皆在其規定范圍內,從各個方面涵蓋了“軟”字的具體形態,有助于執法一線人員和社會各界對充分了解“軟暴力”的內涵和外延,推動“軟暴力”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工作進一步走向精準化。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靳高風指出,《關于辦理實施“軟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以黑惡勢力名義實施的”“軟暴力”行為,即只要“以黑惡勢力名義”采用“跟蹤貼靠”“斷水斷電”等“軟暴力”手段,就可認定為“足以使他人產生恐懼、恐慌進而形成心理強制或者足以影響、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財產安全或者影響正常生活、工作、生產、經營”的程度,無須再作其他“足以”產生現實危害性的論證。

“這不僅有利于司法機關的認定和群眾對黑惡勢力的識別,而且有助于鏟除黑惡勢力滋生的土壤。”靳高風表示。

依法打擊犯罪,也依法保障合法權益

以人為本,是一線司法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看待4個意見內容的基本觀點。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莫洪憲認為:“這些意見考量了基于人道和秩序的需要,兼顧了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要求。”

“《關于辦理黑惡勢力刑事案件中財產處置若干問題的意見》等注重對合法權益的人性化保障,設置了被害人合法財產依法返還、第三人善意取得、查明確實與案件無關的財物返還涉案人員等權利救濟和保障制度,確保司法的文明規范。”陳慧芳指出。

打擊犯罪和權益保障實現有機統一。孟凱介紹,意見明確規定在對涉案財產采取措施時,應當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所扶養的親屬保留必需的生活費用和物品;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在保證訴訟活動正常進行的同時,可以允許有關人員繼續合理使用有關涉案財產,并采取必要的保值保管措施。

“這是對以往立法和司法解釋的突破,既保證徹底鏟除黑惡勢力經濟基礎,又最大限度的人性化執法,減少辦案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及其近親屬的正常生活、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影響。”孟凱指出。


(轉載自 中國政府網)